塘橋[張家港市塘橋鎮]

塘橋[張家港市塘橋鎮]
塘橋[張家港市塘橋鎮]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塘橋鎮位於張家港市東南部、南接沿江高速公路,北瀕黃金水道長江,東與蘇通大橋毗鄰,西連蘇虞張一級公路,204國道直貫南北,上海、南京、蘇州、無錫、常州、南通等大中城市環列四周。總面積94.4平方公里,總人口16.5萬人;集鎮區面積10平方公里,轄2個辦事處,3個社區居委會,14個行政村,總人口8.7萬人。 2009年被確立為“蘇州市城鄉一體化綜合配套改革試點鎮”,全年農民人均純收入15782元。塘橋鎮經濟基礎雄厚,產業結構日趨合理。2010年全鎮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18億元,產品銷售357億元,利稅總額17.6億元,一般預算收入5億元,技改投入13.5億元,進出口總額8.6億美元,其中自營出口6.4億美元。全鎮綜合實力名列全國千強鎮排名第64位。

鎮情概況

塘橋鎮 塘橋鎮

塘橋鎮位於張家港市東南部、南接沿江高速公路,北瀕黃金水道長江,東與蘇通大橋毗鄰,西連蘇虞張一級公路,204國道直貫南北,上海、南京、蘇州、無錫、常州、南通等大中城市環列四周。總面積94.4平方公里,總人口16.5萬人;集鎮區面積10平方公里,轄2個辦事處,3個社區居委會,14個行政村,總人口8.7萬人。 2009年被確立為“蘇州市城鄉一體化綜合配套改革試點鎮”,全年農民人均純收入15782元。塘橋鎮經濟基礎雄厚,產業結構日趨合理。2010年全鎮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18億元,產品銷售357億元,利稅總額17.6億元,一般預算收入5億元,技改投入13.5億元,進出口總額8.6億美元,其中自營出口6.4億美元。全鎮綜合實力名列全國千強鎮排名第64位。

歷史沿革

港城明珠——塘橋鎮

塘橋鎮東鄰蘇通長江大橋,南沿沿江高速公路,西接錫通高速、蘇虞張一級公路,北瀕黃金水道長江,204國道直貫南北,338省道橫跨東西,未來滬通、通蘇嘉城際、沿江城際三條鐵路將交匯於此,並設樞紐站。全鎮總面積94.4平方公里,總人口近20萬人,其中戶籍人口9萬人,下轄2個辦事處、3個社區居委會、14個村委會。

塘橋鎮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文化底蘊深厚。境內有蔡墩、徐家灣等新石器時代遺址以及明代建築肖家橋、弘濟橋等歷史遺產;鎮北的古黃泗浦是唐代高僧鑒真第六次東渡成功到達日本的吉祥寶地;清朝末年探花龐鍾璐、當代水利專家張光斗、原政協副主席錢昌照等先賢名流都誕生於塘橋。 塘橋鎮經濟基礎雄厚,產業結構日趨合理。2010年全鎮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18億元,產品銷售357億元,利稅總額17.6億元,一般預算收入5億元,技改投入13.5億元,進出口總額8.6億美元,其中自營出口6.4億美元。塘橋鎮工業發達,全鎮現有工業企業1500多家,擁有固定資產100多億元,職工9萬多人,2010年獲批“江蘇張家港新能源產業園”,正申報省級開發區配套園區,主要行業有紡織、電子、機械、金屬製造等,其中紡織產業占工業總量的74%,建成了規模較大的紡織產業集群,年產各類紗線近40萬噸,精紡呢絨4000萬米,色織布和印染布1.5億米,羊毛衫等服裝1億多件,無縫鋼管、焊管12萬多噸,機頂盒200多萬台,以吉陽新能源、華程光電、恆宇太陽能、力天動力鋰電池為主的新興產業正強勢崛起。全鎮擁有華芳、鹿港、銀河3家上市企業,高新技術企業12家,國家火炬計畫6項,中國馳名商標3隻。塘橋鎮始終把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穩定放在重要位置,全鎮土地規模經營面積超過90%,現代高效農業快速發展,建立了花卉果品、蔬菜、苗木、奶牛、獺兔等種養特色區和無公害養殖基地,14個村全部建成江蘇省新農村建設示範村,第三產業蓬勃發展,全年服務業增加值42億元,東渡苑為國家3A級旅遊風景區。

塘橋鎮城鎮化水平較高,各項社會事業協調發展。2009年被確立為“蘇州市城鄉一體化綜合配套改革試點鎮”,以建設“充滿活力、富有特色、可持續、現代化的塘橋”為指導思想,不斷加快城鎮規劃建設步伐,擁有1座少年文化宮、2個星級賓館、3所醫院,9個農村社區服務中心,13個農貿市場,16所學校等公共設施,區域性變電站、污水處理廠、熱電廠等基礎設施一應俱全,鎮區文化娛樂設施齊全、供水供電充足、郵電通訊便捷。農民生活質量不斷提高,全年農民人均純收入15782元。 塘橋素有“圍棋之鄉”之美稱,近年來還先後獲得了“國家衛生鎮”、“全國首批小城鎮建設示範鎮”、“全國民眾體育先進集體”、“中國棉紡織毛衫名鎮”、“全國環境優美鎮”、 “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全國重點鎮”、“全國文明鎮”、國家級優秀鄉鎮以及全市唯一的“江蘇省文明鎮標兵”等榮譽。

行政區劃

2004年3月4日,撤銷楊園村,併入鎮中社區;祿盪村、李王村、金巷村併入周巷村;南塘村、十字港村併入何橋村;上相村併入青龍村;水渠村併入韓山村;撤銷妙橋村,併入妙橋社區;橫涇村、薛家村、吹鼓村併入洞涇村;陳莊村併入顧家村;西暘村、立新村併入歐橋村;沙田村、躍進村併入蔣家村;前巷村、勤豐村、塘灣村併入金村村;撤銷西苑村,併入鹿苑社區;鹿東村、奚浦村併入巨橋村;鹿北村、南林村併入灘里村;徐灣村併入花園村;馬嘶村、五廂村併入牛橋村;涇西村併入劉村村。2004年底,全鎮面積 94.42平方千米,人口87523人。轄2個辦事處,9個社區、14個行政村。

塘橋街道行政區劃 塘橋街道行政區劃

2005年全鎮完成國內生產總值55.8億元,完成工業產品銷售收入190.3億元,工業入庫稅收9.1億元,農民人均收入9136元,自營出口創匯3.5億美元。2003年,經市委市政府批准成立了占地為41.5平方公里的揚子江紡織工業園。

工業是塘橋鎮的支柱產業,全鎮現有工業企業1000多家,其中外商投資企業90多家,投資總額4億美元,並擁有華芳、銀河、普坤、鹿港等7家集團型企業,全鎮工業固定資產68億元,職工8萬名,形成了以紡織為主,電子、機械、機電、冶金、精細化工、建材、輕工等較為齊全的行業結構,全鎮現有棉紡紗錠170萬枚,精毛紡紗錠45萬枚,劍桿噴氣織機2000台,棉毛織機2600多台,針織大圓機1200多台,進口全自動電腦橫機1300多台,微電腦針織橫機3000多台,手搖橫機超過2萬台,年產各類棉紗40萬噸,精紡呢絨2600萬米,色織布和印染布8600萬米,針織布1.5萬噸,羊毛衫1.2億件,是蘇南著名的紡織之鄉。2003年塘橋鎮被列為江蘇省重點培育的毛紡(針織)產業集群基地。近年來塘橋鎮還獲得了“中國棉紡織毛衫名鎮”的榮譽稱號。

古往今來,塘橋名人輩出,經濟繁榮,文化底蘊深厚,素有“金塘橋”之美稱。唐代著名高僧鑒真大師在該鎮鹿苑古黃泗浦第六次啟航東渡日本成功。清代開始,即為四鄉貿易中心。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塘橋鎮有農用地47646.67公頃,其中,耕地40915.47公頃,園地311.6公頃,林地479.53公頃,其他農用地5940.07公頃。全市有建設用地24283.6公頃,其中,居民點及工礦用地21736.73公頃,交通用地1980.4公頃,水利設施用地586.47公頃。全市有未利用地27917.8公頃,其中,河流水面26555.73公頃。

水資源:塘橋鎮水資源比較豐富。地表水中河港蓄水量豐水年為2.5億立方米,中等乾旱年為2.2億立方米。年引長江水4.8億立方米,年利用地下水1250萬立方米。

礦產資源:塘橋鎮礦產資源較多,已發現的礦產品主要有:砂石、磚瓦粘土、礦泉水、煤炭、天然氣等。其中,探明儲量的有:砂石約6000萬噸,煤炭約2010萬噸,天然氣約8000萬立方米,礦泉水約8000萬噸。

野生動植物資源:塘橋鎮野生動物資源中,魚綱類有鰣魚、刀魚、河豚、鯽魚等30餘種,爬行綱類有龜、鱉、蛇等20餘種,鳥綱類有野雞、野鴨、鷹、雀等30餘種,哺乳綱類有野兔、刺蝟、鼠等10餘種。另有野生無脊椎動物近百種。野生植物資源比較豐富,有百餘科近500個品種,分布在田間、山丘、河邊、灘地,可用於農、牧、漁業生產,手工編織及治療疾病。

經濟發展

塘橋鎮經濟基礎雄厚,產業結構日趨合理。

2006年全鎮完成生產總值70.6億元,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全口徑財政收入近10億元,一般財力預算收入3.5億元,技改投入近20億,註冊外地民資3.5億元,進出口總額6億美元,其中自營出口4.6億美元。

2010年全鎮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18億元,產品銷售357億元,利稅總額17.6億元,一般預算收入5億元,技改投入13.5億元,進出口總額8.6億美元,其中自營出口6.4億美元。

工業是塘橋的支柱產業,全鎮現有工業企業1500多家,擁有固定資產100億元,職工9萬多人,2006年實現工業開票銷售225.7億元,主要行業有紡織、電子、機械、冶金、鋼管、銅管等,其中紡織產業產值超過200億元,紡織企業近1000家,建成了規模較大的紡織產業集群,年生產精紡呢絨5000萬米,列全國第1,棉紗45萬噸,列全國第2,羊毛衫1.5億件,列全國第2。塘橋鎮始終把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穩定放在重要位置,建立了淺水養殖、花卉果品、蔬菜、苗木、奶牛、獺兔等種養特色區和無公害養殖基地。第三產業蓬勃發展,全年三產增加值20億元。

塘橋鎮城鎮化水平較高,各項社會事業協調發展。2009年被確立為“蘇州市城鄉一體化綜合配套改革試點鎮”,以建設“充滿活力、富有特色、可持續、現代化的塘橋”為指導思想,不斷加快城鎮規劃建設步伐。先後投入5億多元,建成了占地近10平方公里,設施較為完善配套的新城區。目前,城鎮已形成“八橫八縱”的道路框架,建有商業貿易區、行政服務區、文化教育區、居民住宅區和工業開發區等多個功能區,擁有一座少年文化宮、二個星級賓館、三個街心公園、五所省級重點示範性學校等公共設施,區域性變電站、污水處理廠、熱電廠等基礎設施一應俱全,城區文化娛樂設施齊全、醫療衛生裝備先進、供水供電充足、郵電通訊便捷,基本具備了城市功能。農民生活質量不斷提高,水泥路通到村村組組,全鎮每百人擁有電話45部,每7戶家庭就擁有1輛私家轎車,自來水入戶率達99%,有線電視全部實現光纜傳輸,通村入戶率分別達到100%和近90%。2006年農民人均收入10189元,2009年全年農民人均純收入15782元。

名勝古蹟

境內南部和西部,屬長江三角洲的古代沙嘴區,成陸年代約在7000年以上。新石器時代馬家浜文化以前,就有人類活動。世世代代,生息繁衍,構成了沙洲悠久的文化歷史,留下了吳王夫差、鑒真大師、韓世忠、蘇東坡、徐霞客等名人的遺蹟,出現了古廟、古橋、古園等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古建築物。沙洲的土壤養育造就了明清御史、大學士,民國時期的音樂家、篆刻家,近代和現代的教授、研究員、高級工程師等一大批人才。沙洲的人民是勇於戰鬥、敢於勝利的人民,從明代抗倭、清代抵禦外來侵略,到近現代為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革命志士,他們在這塊土地上拋頭顱、灑熱血,獻出了人生寶貴的生命,譜寫了一曲曲永載史冊的光輝業績。文明的歷史激勵著後人的奮發向前,先烈們的英勇業績,後人將永遠銘刻在心,古今文明歷史的發展,將繼續在這塊土地上延伸。

東渡苑

東渡苑 東渡苑

東渡苑位於塘橋鎮區域二0四國道和338省道交匯處,是公元753年唐代高僧鑒真大師第六次東渡日本成功啟航處,古稱黃泗浦。《沙洲縣誌》載:“唐高僧鑒真東渡日本連續五次失敗後,第六次於黃泗浦口啟航東渡成功。”1963年,鑒真大師逝世1200周年紀念委員會在黃泗浦口設石質經幢一座,以志紀念。常有日本友人前來瞻仰。1994年市政府決定擴建東渡苑和鑒真東渡紀念館。東渡苑規劃面積15公頃,總投資2000萬元,由東渡紀念館、東渡橋、碑亭和經幢等建築組成景區。全園突出水景,體現江南水鄉田園風光。2001年,東渡苑一期建成。苑內主體建築“鑒真東渡紀念館”占地2400平方米,建築面積1070平方米;匾額由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仆初題寫。正殿大廳內,安放了鑒真大師銅像一尊,高2.06米,重380公斤。殿內有7幅壁畫,記錄鑒真大師第六次東渡日本成功的艱難行程和鑒真生平簡介及東渡路線。正殿後面牆壁上掛有6塊木刻書屏,內容為《東征傳》節選,計1342字,記載了鑒真第六次東渡日本的經歷。正殿兩側,展出了鹿苑徐家灣及許莊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的石器、陶器、紅燒土等實物,同時還展出有關鑒真的一些資料、書籍、照片及日本友人贈送的紀念品。

塘橋[張家港市塘橋鎮] 塘橋[張家港市塘橋鎮]

走出正殿,後面是一座唐代風格的拱形石橋“東渡橋”,橫跨在黃泗浦兩岸,橋長18米、寬4.8米、高5.2米,單孔直徑6米,東西各21級台階。橋東西兩側,各有1座碑亭:一塊碑上刻著郭沫若在1963年3月書寫的“鑒真盲目航東海,一片精誠照太清。捨己為人傳道藝,唐風洋溢奈良城。”另一塊刻著日本詩人阿倍麻呂在陪伴鑒真第六次東渡時,在船上創作的“萬里長空色紺青,舉頭一望起鄉情。遙懷今夕春日野,叄笠山巔皓月升。”黃泗浦上還建有石質經幢1座、古碼頭、遣唐使船等。全苑種有雪松林、桂花林、紅楓林、櫻花林、翠竹林等,並植有龍柏等50多個品種,把東渡苑裝扮得一片生機。

1999至今,共接待各界人士30多萬人次,其中日本友好代表團50多個。僅2001年就有21批日本代表團226人前來瞻仰和膜拜鑒真大師。東渡苑已成了連線中日友好往來的江南名勝景點。

徐家灣遺址

塘橋[張家港市塘橋鎮] 塘橋[張家港市塘橋鎮]

徐家灣新石器時代遺址位於鹿苑鎮南、204國道21公里里程碑東側100米處。遺址處於較高的台地上,總面積約2萬平方米。1985年4月和8月進行了發掘,共發掘425平方米,遺址遺存有墓葬13座、灰坑18處、房基3座以及水井、水溝、燒灶、紅燒土、獸骨、稻穀等。出土文物280多件,其中墓葬出土文物166件,探方出土文物103件,採集文物20多件。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地質礦產部南京地質礦產研究所地層古生物研究室分別進行了C14測定和孢粉化驗分析。經C14測定,該遺址距今5500年,屬新石器時代崧澤文化。

出土稻穀經浙江農業大學游修齡教授化驗分析,14顆稻穀中秈稻5顆,占35.72%,粳稻9顆,占64.28%。這種秈粳型稻穀並存的現象,同崧澤、羅家角等遺址相似。由於徐家灣遺址的發現,原定的5000年前的海岸線要重新劃定,即由原來劃定的南岸在顧山一帶向北推移10多公里。該遺址對研究長江三角洲的地貌變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永昌寺

塘橋[張家港市塘橋鎮] 塘橋[張家港市塘橋鎮]

位於塘橋鎮金村,始建於梁代普通年間,為江南著名古剎之一,距今有1700年歷史,寺院於1958年“大躍進”年代被拆除。1998年9月經市政府批准重建。2000年,永昌寺已建成4大佛殿、東西偏殿、齋堂宿舍等房34間,建築面積895平方米,設有寺前廣場、通寺大道,全寺占地面積為1.6公頃,成為本市南片佛教民眾舉行宗教活動的重要場所。

塘橋[張家港市塘橋鎮] 塘橋[張家港市塘橋鎮]

永昌寺始建於南朝梁武帝普通三年(公元522年),當時定名為"永昌庵”,至今己有近1500年歷史。它與大慈寺、興福寺、白雀寺、永慶寺合稱“常熟北門外五大寺院”。永昌寺(概述悉用今稱,以下同)是唐代詩人杜牧《江南春絕句》中“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故而享有“齊梁古剎”之美稱。 1998年,經張家港人民政府批准重建永昌寺。在各級政府和各界人士的支持下,通過鄒正岳為首等廣大佛教信徒的努力工作和辛勤勞動,永昌寺今又粗具規模。有大雄寶殿、天王殿、三聖殿、觀音殿、禪房、功德亭等建築,占地面積約3.44萬平方米,建築面積2600多平方米。全國佛教協會會長一誠法師為永昌寺親筆題詞:“齊梁古剎”、“永昌古寺”、“大雄寶殿”。目前、寺院內綠樹成蔭,放生池、天然河碧波蕩漾,環境怡人。2005年新建的大雄寶殿氣勢雄偉,殿內有富麗堂皇的棋盤頂,有蘇州園林式的內走廊。美國、澳大利亞等海外僑胞多次來此進香。2005年8月,“台灣退伍軍官協會”也專程前來觀光。目前,永昌寺正按照規劃建成一方融旅遊、宗教於一體的佛教文化景點。千年古殺剎,佛日生輝。

李王廟

塘橋鎮李王村。廟朝北,為硬山式建築,具北宋風格,現存二進,房高5.58米,進深10米;有七柱,為小八角石柱。柱礎為青石八角蓮花覆盆形。正殿後為兩廂房。院內尚存石香爐一隻。1984年經江蘇省文物管理委員會文物鑑定小組確認,該廟建於南宋,是境內保留較完整的古建築之一。

李王廟南宋初建於李王村香花橋,原有房屋8間,1992年被拆除,現在原址前的兩棵銀杏樹尚存。現在在它的東南方向又重建的李王廟一座,內供李祿神像。

李王宮中的神像已經不見,但三間安放神像的房子仍在,內有重建的石碑一塊砌在牆中,還留存著,房子的椽子上寫著的捐贈者的姓氏清晰可見。

農曆正月十八李王廟會以塘橋鎮鎮區為中心,向周邊鄉鎮延伸。西張、鳳凰、港口、妙橋、鹿苑、乘航均有域內居民前來趕集、觀看廟會或走親訪友。波及區域面積約150平方公里,總人口超過100萬。

農曆正月十八李王廟會始於宋代,北宋尚書李邦彥年近十六歲的兒子李祿為救康王,違背父命,放走了被軟禁的康王。自古忠孝不能兩全,救了皇帝,違了父命,李祿陷入了盡忠不盡孝的境地,於是就捨身殉難,自刎而死。靖康三年(1128年),康王建都臨安後,思念李祿救命之恩,特命蕭大臣覓地建造廟堂,以王弟供奉之。在塘橋鎮南一里許,蕭大臣發現有一塊龍形地,於是就在那裡動工興建李王堂,並仿照李祿的面容塑像。李祿的塑像一共有三個,放在李王堂里的叫中天地,放在塘橋李王宮裡的叫忠正王李,俗稱大李太,還有一個稱小李太,放在塘橋東郊的陶家宕(由百姓輪流供奉)。這三個神像其實是一個,雖然李祿沒有結婚,但百姓卻把神像塑成大、中、小三個,分成三個地方,說他們是祖孫三代,以作紀念。每年正月十八為李祿的殉難日,於是就在每年的這天,塘橋鎮就要舉行規模宏大的迎神賽會,並由蕭姓長輩主持。正月十七晚上,先有一個燈會,在塘橋李王宮內舉行。在那天晚上,李王宮內張燈結彩,神像衣冠更換一新,呈現一派節日氣氛,大李太、中天地、小李太,還有塘橋西南周神廟裡的忠孝王,鎮南村的安樂王,一起聚集在李王宮,接受善男信女的膜拜。四周燈火通明,香菸繚繞,還有“徽班吹打”,第二天舉行迎神賽會。解放以後,迎神賽會已被淘汰,但它變成了商品交易會的形式,一直延續之今。

李王廟會以載歌載舞的祭祀禮儀來紀念李王和祈求他的保佑。李王廟會的隊伍很長。最前面一人騎馬扛一塊“起馬牌”,後面4名“馬頭鼓手”吹著彎喇叭開道,接著有10餘人組成的喪師隊,一色武士打扮,紅黑花臉,左手叉腰,右執鋼叉,在舉行斬牲祭酒儀式後,把雞頭戳在鋼叉頭上。喪師隊後面有“臂鑼、臂香社”,緊接著有華麗的“太保轎”數十頂,每頂有兩人扛著,裡面坐著還願的兒童,他們的前面堆滿水果和糕點,再後面是“槓頭”和“高腳社”,裝扮成故事裡的人物邊走邊表演,最後是由“頭行牌”、彩旗隊、“鑾駕隊”和侍者簇擁著八台大轎中坐著的李王老爺出堂。

廟會期間,沿街設攤的商販極多,來自全國各地,除了賣日用物品以外,還賣水果、零食;有賣傷膏藥和祖傳秘方的,還有馬戲團演出。塘橋街市的熱鬧從正月十七下午開始,要到正月二十的下午才結束,其中最熱鬧的是十八這一天。各地親戚也會乘著廟會來走親戚,既觀看廟會的盛況,適當購買一些自己喜愛的物品,又和親戚聯絡了感情。在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像過節一樣,準備很多的美味佳肴和瓜子水果來招待四方賓朋,所以,塘橋地區民間素有“正月十八重過年”的說發。唱春的朋友也會趁著家家戶戶大開正門迎接客人的機會,利用廟會時間走家串戶,來到各家唱幾句,說幾句好話,掙幾個錢。

廟會因政府明令禁止而停辦,而李王廟裡的香火一年到頭不絕。特別是每月的初一、月半,都有不少善男信女前去燒香拜佛,尤其以大年初一為最旺。每年還不定期做佛事,參加者以中老年婦女為多,往往達到幾百人。

圍棋之鄉

塘橋鎮還是一個聞名中外的“圍棋之鄉”。圍棋愛好者逾萬人,多次承辦過國內外大賽。與日本石川縣崑崙協會和關西棋院等保持經常友好往來。

張家港市塘橋鎮的民眾性圍棋活動始於一九八四年八月,當時塘橋中心國小開辦了第一期圍棋培訓班,一九八五年十月,塘橋鎮舉辦千人圍棋賽,一九八六年,成立塘橋圍棋協會,同年在國小開設圍棋課. 一九八六年四月十五日,棋聖聶衛平,中國圍棋協會副主席郝克強專程訪問塘橋,聶衛平並受聘為塘橋圍棋協會顧問。一九八七年三月,全國首屆“天元杯”圍棋決賽和江蘇省一九八七年度圍棋賽先後在塘橋鎮舉行。一九九零年七月十七日,張家港市被國家體委授予“全國圍棋之鄉”稱號。一九九一年五月,塘橋鎮被江蘇省體委授予“江蘇省圍棋之鄉”稱號。

近年來,該鎮相繼獲得了“蘇州市信用鎮”、“江蘇省文明鎮”、“全國民眾體育先進集體”、“全國第一批小城鎮建設示範鎮”、“國家衛生鎮”、“中國棉紡織毛衫名鎮”、“全國創建文明村鎮工作先進單位”和“全國環境優美鎮”等一大批榮譽稱號。張家港市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結合, 注重環境保護,社會秩序良好,人民安居樂業,是首家“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還相繼獲得了“國家衛生城市”、“國家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先進市”、“全國創建文明城市工作先進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和“全國環境優美鎮”等一大批榮譽。

教育資源

位於蘇州市張家港市的塘橋高級中學前身塘橋中學,始創於1913年,1995年塘橋鎮黨委、政府投資2500萬元易地新建,1996年交付使用,由著名物理學家李政道親筆題寫校名,現為江蘇省四星級高級中學。九十多年的辦學歷史,積澱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學校堅定“只有優秀的學校文化才能孕育出優秀的學校教育”的文化理念,堅持文化養校,注重視覺、聽覺、行為文化建設,為首批“校園文化建設先進學校”。學校以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為校訓,以“篤行求真”為核心理念,堅持“人的發展是學校的第一要義”,注重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創設生活化育人方式,引導學生學會對人感恩、對已克制、對事盡責,享受學習,快樂生活,讀哲理故事思人生感悟,引學子典型明人生方向,聽學者宣講增生活睿智,舉文化活動育高尚情操,明行為規範促文明自律,創班級文化聚人心向上,建民主管理揚創新精神。

學校占地109畝,總建築面積近3萬平方米。學校環境優美,布局合理。育才樓、求真樓、行知樓、翰海樓等建築形態各異,錯落有致,蘊含著陶行知深刻的教育思想;小橋流水、亭台樓閣,名人苑使校園平添了幽美雅韻,透溢出濃郁的文化氣息,校園內花木叢擁,四季花開,是一所淨化、綠化、美化的張家港市園林式單位和蘇州市綠色學校。學校擁有多媒體教室、舞蹈房、圍棋室、桌球房、健身房等二十多隻專用教室,校園區域網路完善,每隻教室裝備多媒體,教師辦公電腦化,為蘇州市教育信息化實驗學校和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重點課題《信息化進程中的教育技術發展研究》實驗學校,學校還擁有高標準的游泳池、報告廳、籃球場、網球場、排球場和400M國標塑膠跑道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